对这种如意算盘,长治一些区县的领导并非不知。但“干部召退回”这个“大棒”和“奖励干部配置指标”等“胡萝卜”,显然让更多人选择对空心“大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各县区为了本县经济,普遍存在企业入园标准低、招商引资随意性较大的情况。”该市工业园区管理办在去年的工作总结中承认。
长治市委和招商局,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如何保证项目能落实,是招商局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王建强坦承。
“我们每个季度也会下去抽检、督查,避免数字‘泡沫’,但困难不少。”王建强告诉记者,比如所谓抽检,就是随机检查一些签约引资项目的到账单,“但为了盘活招商方式,我们也允许以设备、人才、专利技术等参与投资,这个怎么监督到位率?好多问题我们也不懂,要学。”
谁管分蛋糕
陈辉主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长治对招商项目并非没有技术、能耗、环保等方面的门槛限制;对长期闲置不投产的项目,也有相应的清退机制。“比如,我们提倡新能源产业、第三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不欢迎高污染的重复投资。”他说,“对进园区后无限期地放着、不生产、没效益的项目,我们也清退了一些。不如换出来,让老百姓种粮食。”
这些门槛在指标压力面前,显然脆弱。
“在大的环境下,项目来了都欢迎,因为都怕完不成任务,‘剜到碗里都是菜’。”记者走访接触到的几个区县工业园的管理者都如此表示,“遇到大项目,县委书记就主动找你来了,立项、环评、规划,给你提供一切方便。领导说话了,职能部门哪个不是一路绿灯?”
上述说法得到了招商局的佐证。今年,台湾富士康公司拟来长治投资,对这个“大财神”,政府不仅一举划了600亩土地,“一切手续,两个月内就能办齐”。
按照招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说法,一个来投资的企业只有1亿元的实力时,往往敢划下两亿的盘子。“土地、厂房都建起来了,资金链断了,怎么办?等!”他表示,项目没进展,区县领导脸上挂不住了,会找银行给企业拉贷款。“有时,下面政府也默许这种现象,把空地、空厂房当做招商引资的‘卖点’。通俗地讲,企业这种行为叫‘跳起来摘桃子’,政府也就顺水推舟、‘筑巢引凤’。”
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其中的深意:“你没有两亿元的实力,但全国500强企业有。两年后,它来长治开厂,从你手里买地、买厂房就是了。用1亿5千万元成交的话,前一个企业‘摘了5千万的桃子’,接手的企业节省了土地和建设成本,政府也招到了商,是‘三赢’的事。”
王建强也承认长治招商确实有一些饥不择食的地方,“但绝大多数的项目不是影子工程,而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有自己的周期,期待立竿见影,并不现实”。
“往小了说,现在招商来的项目,至少三年以后,才能评价果实是好是坏;往大了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蛋糕做大了,给老百姓的就业机会自然多。只要不懒、不盯着自己家门口那一点,长治的城乡就业岗位总体上还是越来越多的。”他说。
长治市市长张保在2012年初表示,今年,长治的GDP增长率依然要力争15%,固定资产投资要增长25%,招商引资仍是“重中之重”。同样,今年各个县市区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不得少于15个,落地不得少于10个,高新开发区招商引资增速不得低于30%,书记区长要继续引进一个亿元项目,全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量不得少于3000亿元。
“长治的问题是,从乡镇到区县,再到市里,各级领导都在靠招商谋发展、换成绩,都忙着‘做大蛋糕’呢,谁管‘分好蛋糕’的事?”该市招商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这样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