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国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国企如果要上市只能将优质资产分拆上市,这也是保护我国投资者的方式。但现在,国企的盈利能力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改制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这种转变的重要推手。”国资委研究中心资本市场部部长卢永真说。
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股改启动以来,中国的蓝筹市场加速发展,包括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国建筑在内的76家大型优质企业先后在上证所上市,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
卢永真认为,“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改善国企治理结构、提高国企盈利能力以及让更多人分享公司回报的做法。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国把科技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上海科学院副总工程师沈跃栋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二是科研单位内部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坚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日益增大。四是科研机构正在不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起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中心的责任。五是战略性产业逐渐形成产业布局,形成了国家方面进行基础研究项目,地方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基金自筹资金进行应用技术研究的互动局面。
资本市场实现重大发展突破和转折性变化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谈到,五年来,资本市场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深入开展了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扩大了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了市场法制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了长期影响市场发展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了股票发行体制改革,推出了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有效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大力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市场功能发挥和创新发展有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在全面治理和化解市场重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加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风险管理,构建了第三方存管、净资本监管、分类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全新的制度,完成了1.2亿证券账户清理规范;针对资产管理的行业特点,加大对基金公司高管人员和投资人员的行为监管,积极推动基金评价和销售体系建设;实行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对期货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的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谈到,“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莫过于“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的推出。创业板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作为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渠道的中小企业,它们发展起来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参加采写记者:江国成 周琳 陶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