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热点关注>列表

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渐行渐远的端午文化


    6月4日,演员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表演以传统礼乐为素材提炼改编的《大成礼乐》。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从古至今,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愿。

新华网海口6月5日电(记者赵叶苹、夏冠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大家打算怎么过节?面对这一疑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休闲、出游、聚餐、睡大觉,除了吃粽子外,人们似乎淡忘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更对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民俗专家认为,年轻人淡忘传统文化内涵的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端午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专家建议,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文化传承,让节日的传统气息更深、更浓。

    多种端午活动已成儿时记忆

    老家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聂先生回忆说,儿时的端午节特别有意思,每家都会用艾草做囊,制作各种形状的粽子香包,端午节前后几天,小孩子身上都挂满了香包,走在路上供小朋友们抢,要是没人抢,就说明你人品不行,或者香包做得不好。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戴香包了。”聂先生说,一方面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多数时间都忙于工作、应酬、交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做香包,而市场上卖的香包模样相似、做工粗糙,渐渐地也就没人戴了,这种传统民俗已经渐行渐远,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孙女士是个“80后”,她对老家安徽芜湖儿时的端午节也记忆深刻,“每年五月初一,妈妈都用砵子或脸盆装满土,种一盆艾草和菖蒲,还用红纸 折成粽子状,挂在绿色的艾草上,放在大门口,一方面可以用于装饰,另一方面可以驱邪避凶。待到端午节当天的正午时刻,母亲就砍下艾草煮水熏脚,据说这样能 防治百病。”

    孙女士还说,她记得每年端午节都要去外婆家,家乡有个传统,在端午节这一天,外嫁的女儿必须戴上绿豆糕等礼物给长辈们“送节”,小孩子要在身上抹雄黄,据说,这样夏天就不会长痱子,端午节中午要砍艾草、晒干,用于秋冬季节熏脚、洗澡之用。

    “我父母常埋怨我们远离老家,传统节日都不能在家度过,他们也就过得随意了,都‘不依古’了。”孙女士认为,“80后”、“90后”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大多不熟悉,他们只能在父辈的回忆中,感受端午的传统文化。一些同龄的都市青年的端午意识就更加淡漠了。

 

    6月4日,一支由京郊农民组成的业余舞龙队准备表演。当日,北京市第三届端午文化节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开幕,赛龙舟、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加。新华社记者 赵琬微 摄

    端午文化被淡忘 有“形”无“神”

    在北京一公司工作的王文轩大学刚刚毕业,他认为,端午节和朋友一道出游是最好的过节方式,既可以释放工作压力,也可以和朋友交流感情。“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别的就不知道了。”

    当被问及是否知道端午节应该怎么过时,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大一会计专业学生谢朕说,他端午节决定和女友到江西南昌游玩,只知道这个节日和屈原有关,不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远离父母,独自一人在都市打拼,在他们心中,这个节日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是一个休闲、娱乐、放松、出游、吃大餐、睡大觉的好时机。

    “这正说明了现代人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的缺乏,意识的淡薄,很多人甚至曲解了它的内涵。”吉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张运然说,严格地说端午节是纪 念先贤屈原的,从我国春秋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端午既是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托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 好心愿。很多现代人却把这个传统节日过成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说明现在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脱离其“神”。

    不少老一辈人认为,传承传统节庆文化,不能仅靠凭空想象,而应该认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饱含着人文精神,大多反映了天人和谐共处、 尊重自然传统的内涵,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和情感,通过节日里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延续 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