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2日,江苏卫视婚恋交友 节目《非诚勿扰》录制现场。
人民日报文化版报道相亲节目乱相。(电子报截图)
“惟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
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
6月4日,人民日报以《相亲节目,谁在玩“火”》为题,重点关注了时下一些电视相亲交友类 节目开办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当日“编后”中,我们提出,要警惕一些相亲交友类 节目正在“成为个性张扬、搏位出名的平台,成了各种价值观甚至‘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这种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近日,本报记者就这类 节目的影响程度、社会成因、时代特点等,展开更进一步的采访调查,本版与人民网联手推出“相亲类电视 节目(网民)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些调查,为读者的正确判断与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社会转型期间媒体如何肩负社会责任、公共权利如何捍卫、道德底线如何坚守等争议话题,提出我们的观点。
近来,一股“相亲”热浪在荧屏上劲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 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随之也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着手治理整顿相亲类 节目泛滥、造假、混淆正确价值取向等不良现象。电视相亲 节目从引“火”上身,到跳进“火坑”,前后不到半年时间。
节目
鼓励出位表演
“我们也没想到 节目能火成这样。”《非诚勿扰》栏目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节目最初的策划是在2009年的5、6月份,例行提交第二年的 节目形式策划案,结果有1/3的策划案指向了“剩男剩女”话题。
《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这样的传统婚恋交友 节目形式并没有成为《非诚勿扰》栏目组的选择,“经过跟社会学者沟通以及观摩国外的此类 节目之后,最终确立了 ‘天涯社区’式的内容组织方式。”
在1月15日的第一期 节目中,随着“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的口号,24位女 嘉宾、5位男 嘉宾在华丽的灯光和漂亮的音效中亮相,《非诚勿扰》正式与观众见面。
“到位”的思路让这个亚黄金时段的 节目来了个开门红,第一期的收视率达到1%以上,媲美该频道主打栏目《人间》。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3月下旬,《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已经超过了稳坐了10年“综艺大哥”位置的《快乐大本营》,坐上了娱乐 节目老大的交椅。
“在早期 节目中,他们比较注重 嘉宾的特殊性,并且希望 嘉宾在舞台上要有表现力,上 节目放得开。”一位长期关注 节目的知情人告诉记者,“那些 嘉宾平时也都是特别能说,但有时候就是放得太开了。”记者从一份《非诚勿扰》选择 嘉宾标准中也寻到这样的痕迹:有特殊经历、情感故事者可优先考虑;职业类型比较特殊者可优先考虑;特别愿意表达自己,个性特殊,表现力超强者可优先考虑。
小雪(化名)参加《非诚勿扰》的经历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整个面试过程中,编导最关注的还是她的性格特点,并希望帮她贴一个标签,比如泼辣型,温柔型,并要求她把这个特点无限放大,呈现一定的 节目效果。“他们希望能讲、敢表达的。”小雪透露了当时面试中的一个细节。
“如果你遇到一个带小孩有离异经历的男 嘉宾,你会讲什么?”小雪当时被编导问过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太合适,但是希望你继续努力,总会遇到一个好女人的。”小雪鼓励型的回答却得到了编导的否定。“如果这样,我们就不需要你上台了,能这样讲话的人有的是。”小雪在编导的提示下又继续回答“那你还配不上我”,直到这句话出来,编导才感到满意。此外,编导还举了马诺等几个比较敢表达的女 嘉宾的例子对小雪进行启发。
广告
价格水涨船高
靠着马诺、朱真芳、刘云超等一批“敢说话的人”起家,《非诚勿扰》一路高歌猛进,首复播的收视率都节节攀升, 广告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某 广告代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 广告销售非常火爆,想在《非诚勿扰》上投放 广告,详情要咨询客户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