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和谐家园>列表

平顶山推群众幸福生活指标 百姓不幸福干部摘"乌纱"

        百姓不幸福 干部摘“乌纱”

  平顶山制定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将群众“幸福指数”和干部考核挂钩

  未来,煤都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提起平顶山,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

  除了煤,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诞生在平顶山汝州……

  而这里的人民也很幸福,“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展望“十二五”,“煤都”转身要建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华丽转身

  煤都变身山水园林城市

  初冬时节,在平顶山市白龟湖畔,野鸭时游时飞,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平顶山人正逐步改变着因煤而引起的负面形象。“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坚持“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坚持保持增长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促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实现了由污染较重的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

  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2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居全省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77.8%。

  随着经济发展,平顶山市打出了改善民生的“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建立全民医保、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率先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县(区)活动;率先实行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等,被国家有关部委称为“平顶山模式”。

  治理有道

  干部考核,要看群众“幸福指数”

  “这些进步,是我们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作风和方法要求的成果。”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说。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

  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平顶山市将之与干部政绩考核连在一起。

  日前,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在考察研究干部时,有两位乡镇党委书记没有通过,直接原因是:群众“幸福指数”较低。

  赵顷霖说,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还有抱怨?问题就在于,一些干部不善于把工作和老百姓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上。

  为此,平顶山市制定了包括5大类、16项的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把“幸福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平顶山在全国是较早的一个。

生活挺美

  “足不出户看大戏,三天两头见明星”

  “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新建游园绿地90余处,创建市级园林小区60家,建成了白龟湖、白鹭洲两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中心城区97个社区硬件建设全部达标,67个社区实现充分就业。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在推进。农民增收规划以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训农民为主要途径;新村建设首批100个示范村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0.7亿元。

  平顶山市还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城市地标建筑平顶山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建成。高水准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一位老人谈起平顶山的文化活动,说“足不出户看大戏,三天两头见明星”。

  幸福感的背后是“幸福指数”的攀升。据了解,2006年,平顶山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64.65,而到2009年已达到83.81。

  【展望十二五】

  “煤都”要打造

  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

  赵顷霖说,平顶山市“十二五”期间要发挥优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重要的战略支点。立足这一战略定位,平顶山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优化经济结构,就是在现有六大主导产业继续增长基础上,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加快城镇化就是通过实施城市扩容的规划,使城镇化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建设新农村是通过实施农民增收和新村建设规划,使平顶山市现在规划的539个中心村的一半能够完成基础设施,形成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