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去冬今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旱灾,2000万群众饮水困难,上亿亩土地受旱,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专家分析:大面积遭受旱灾的原因除长期降水量不足,还有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疏于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绿化和水土保持等工作。
而愚公家乡济源作为河南省西北边陲城市,10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水利和生态建设,有效保障了农业灌溉,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上了“双保险”。
4月15日,漫步在位于济源山区的下冶镇逢北村,记者看到这里渠贯通、林成网、路相连,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村委会主任田文正介绍:“过去遇上天旱,我们为浇地犯愁。市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在我村建起了容量达2千方的蓄水池,水管架到了地头,需要浇地时,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要是旱的厉害,就从村后水库里泵水,再放到渠里就成了!”据悉,像逢北村一样的灌溉蓄水池,在济源山区比较普遍,水源充足时蓄满,干旱时用于灌溉。
未雨绸缪抓抗旱的理念,在济源还体现在大兴水利工程上。根据济源市水利局的统计显示,济源10年来对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达10亿元。用这些钱,济源先后建起了王屋山供水工程、布袋沟供水工程、天坛山供水工程、平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多个分散型饮水工程,在河南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完成了三河、郭庄、赵庄等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问题;利用冬闲改造、配套和完善水利设施,实现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另据了解,济源市财政投资2亿元左右的蟒河口水库工程也竣工在即,该工程对汛期防洪、城市用水、农业灌溉、改善生态将起到重要作用。
时下,正值春季植树的大好时机。济源,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学校,广大群众义务植树的场景热火朝天。济源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从2001年到现在,我市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投入达5亿左右,平均每年5000万元,现在济源的林木覆盖率已达52.42%。
如今,随意驱车行驶或漫步,济源的每一条路都可以称得上是风景,绿树成阴,鲜花点缀,错落有致,一路一景。高品质的绿化不仅成为济源的城市名片,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在谈到济源的水利和绿化建设时说:“水利工作关乎民事,绿化事业关乎生态,两者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密切相关。近些年,济源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主动采取防旱抗旱措施,大兴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事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改善区域气候、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干旱发生率方面已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常富荣 通讯员 苗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