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依然规整却冷冷清清,设备仍在却布满浮尘。在青岛莱西西沙埠村,喜来乐乳业公司总经理金立德脑海中或许仍能清晰地记起往日场景:这里也曾车进车出、生意红火……金立德所经营的乳制品企业,在经历了国内多次乳制品事件后,成本的提升、越发趋于严格的检验政策让他选择在去年,退出了这个市场。和“喜来乐”一样,青岛还有很多奶企的生产许可证也许将会被宣判“死刑”。乳制品企业正面临生死劫,2月23日,记者一行来到青岛乳制品,企业的集中地——莱西实地探访“奶牌变局”。
3月1日“候审”,9企业下“血本”
3月1日马上就要到来,对于普通的民众,可能这几天仅仅是简单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对国内不少乳制品企业来说,想要顺利度过3月1日就需要大幅增加基础安全设置的投入,例如上百万一套的三聚氰胺检测设备,不然,3月1日后,没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被禁止生产。
从挥之不去的三聚氰胺,到近来被市民热议的“皮革奶”,奶制品的安全一直在考验着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不少收入并不高的年轻父母省吃俭用拿出钱来购买进口奶粉时,在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制度之后,11月质检总局又出台《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乳品企业去年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在岛城奶企的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一切工作都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审核奶企,目的是监管乳制品的安全问题。
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的陈总向记者介绍,第一项审核的自然是源头,从企业的奶源供应地开始,审查奶源是否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生产设备的检查,最主要的审查还是对企业检测设备的检查,要求企业的检测设备能够快速地检测出乳制品的各项指标。同时,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环境以及生产条件都是审核的项目,“对技术人员的文凭、学历要求都高了,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都要改善。”
对于这次审核,青岛市所有的乳制品企业都是非常重视,而更多的,则是考验企业的资本是否雄厚。“简单的一次检测,就是几百元的成本额。”
以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为例,为了能够顺利通过相应审核,他们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引进了检测设备。“这套检测设备是在线快速检测设备,就是乳制品在加工流程中就检测出产品当中的各项指标,检测出乳制品是否有质量安全问题。”陈总对记者介绍。
而截止到目前,岛城早先拥有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13家企业有9家通过了审核,在设备上投入的资金可想而之。
目前这9家企业中仅有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率先拿到了生产许可证,其余8家企业还没最终获得生产许可证。
“这个行业不好做”,多家企业停产
当大企业正忙着投资、忙着“候审”时,当年13家乳制品企业中的其余选手又在忙什么呢?
看着冷冷清清的工厂,一直在青岛锐宗乳业有限公司看守大门的马先生心里一直不是滋味,也许是许久没有人来公司了,当看到记者来到大门口时,他一溜小跑地从门卫室出来。
青岛锐宗乳业有限公司位于204国道旁边,主要生产经营有台湾风味的纯鲜牛奶、巴氏牛奶、酸牛奶及各种花色牛奶,但事实上,从去年开始,该公司就已经停业。
一年多的荒芜,让面积达40亩的公司长满了荒草,厂房区、办公室都紧闭大门,里面也只剩下了马先生自己一个人。“以前这家企业还是很忙碌的,运送牛奶的大货车进进出出,员工也很多。”马先生说。
检测越来越严格,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成本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少,位于莱西市的青岛天惠乳业有限公司自春节以后就一直没有开工。
天惠乳业主要生产海参牛奶,也生产一些乳制品,但随着乳制品成本提高和检测的严格,只能放弃乳制品加工的环节。“我现在在济南,乳制品产品的加工很早就不干了。”当记者联系该公司的负责人时,他向记者表示,以前生产乳制品的设备还都放在工厂里,已经荒置许久了。和莱西其他两家停工的奶企相比,天惠乳业还经营着牛奶的生意,但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在莱西的西沙埠村,记者找到了第三家乳制品企业——青岛喜来乐乳业有限公司。当记者进入厂房,找到公司的负责人——金立德总经理时,他正在自己厂区内散步。问清记者的来历,他只是平淡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在2009年已经停止了生产,“原来的技术人员都已经走了。”
面对记者的疑问,金总不太愿意提及自己公司经营的经过,只是简单地告诉记者原来他不仅生产酸奶、牛奶等产品,同时还有一个不小的奶牛场,给公司提供源奶,“现在设备还有,就是停产了”。问起公司停产的原因,他只留给记者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个行业不好做,利润很少。”
乳品企业进入快速重组期
记者采访的小乳制品企业相关负责人都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问题等问题的出现,小企业的资金链已经相当脆弱,无利可图的同时还要担负检测的费用。另据介绍,现在有一定实力的乳企近两年多登陆资本市场平台进行融资,环球乳业、合生元已经登陆资本市场,雅士利等企业也想进入资本市场。面对这种情况,资金规模只有百万元的小企业必然会被淘汰或者兼并。
早在2009年,工信部与发改委就制定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雀巢、圣元等乳制品企业都是上市企业,资本大,这些大的奶企也将会逐步整合青岛的乳品市场。”一家乳制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重审,加速了乳品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部分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停产或者被并购的命运,加快奶企兼并收购整合的步伐。
3月1日即将来临,就在不少奶企业刚刚搞定花大价钱购进的设备,忐忑地等待审查以谋求获得生产许可证时,先期高昂的投资也引发了媒体、市民的广泛。
“投进去那么多钱进行企业自检,安全不安全我不知道,可这部分成本会不会又要摊到我的头上来?”在南京路上班的市民王先生直言,“现在什么涨价都有自己的理由,依我看,企业不是慈善家,还不是要消费者来买单?”
对此,有的业内人士则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部分设备的投入不一定完全是企业自付,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有自己的补贴。”青岛市奶业协会的副秘书长刘迎春表示,现在市场上的鲜奶、酸奶产品还没有涨价的苗头,“对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天生产的乳制品数以万计,如果把设备的投入平摊到每件商品中,寥寥无几,成本主要是鲜奶的回收价格。”刘迎春告诉记者,据协会的相关统计,青岛的奶牛差不多有12万头,已经超过了本地企业的回收能力,“鲜奶的收购价上不去,通常不会涨价。”
市场正在变化奶农利润低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政策正在引起市场波动,小企业被迫退市,大企业向着整合发展,但作为产业链最低端的奶农,却是难以收益。
西沙埠村,2月23日凌晨4点刚过,已经年过半百的张桂芝就拉亮了屋里的电灯,与老伴老耿一起起了床。拉出机器,进入场地,两口子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了。“我养牛已经快10年了,去年才来的莱西。”在牛圈旁边,正在为奶牛搅拌饲料的张桂芝听罢记者的来意,笑着告诉记者,她来自山东泰安,之前一直在老家跟着别人一起饲养奶牛,属于自己的奶牛数量在50头上下算得上当地的养牛大户。“老伴老家是这的,去年就过来了。”张桂芝说,到了莱西后,她正好碰到几家当地乳制品企业“转行”处理奶牛,就买了下来 ,“一头七八千”。加上近半年来不断新生的小牛,她略带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奶牛数量已经达到80多头,在附近很难找到数量这么多的养牛户。
张桂芝说,她家附近就有个正规的奶站,他们早、晚都来一次上门收奶,她老两口也要挤两次奶才行。“早上是6、7点左右,下午是4、5点左右。”“早上能挤400斤,下午能有350来斤吧。”她给记者算了算 ,“现在一斤奶他们收1块6,这还算是高的,一天 700多斤奶也就是 1000来块钱。”
可即便是牛圈的地皮已经买下来 ,如果算上饲料、防疫 、设备、电费,一天的支出就要接近600元,“一天顶多能剩下四五百。”一年下来利润大概10万多一些,可这背后,还隐藏着老两口一年365天的忙碌以及雇用的一名工人的工资……这还是在80多头奶牛全部“身体健康”的条件下。
“这还是我养的多 ,养的少很难赚钱。”老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 ,无论是在泰安,还是到莱西,养奶牛的散户真的是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