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焦点网谈>列表

面对矿难的移尸、瞒报,某些领导还自夸!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毁灭了一次,接着再毁灭一次,这将是怎样的人间悲剧?河南渑池矿难发生后,一些干部不是痛切反思工作失误和问题,反而大言不惭,在大会上公开夸起了自己干得如何好:“一是周密安排部署、二是狠抓隐患排查、三是严格查处生产矿井三超和三危险的行为、四是严格实行煤矿安全检测……”

  这种论调,遇难者家属听了寒心,公众听了痛心,有识之士听了忧心。而事故之后,类似这样的“官话”“官腔”出场其实并不陌生。所谓“听话听音”,矿难后的“自我表扬”值得仔细“倾听”和认真反思。

  不管这些干部是自夸成习惯,还是“以攻为守”推卸责任渡难关,在死亡26人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面前,在监管失察问题已经初露端倪的事实面前,一切的辩白与粉饰都显得苍白无力,也毫无公信力。从现实效果看,这番话的语境之中,透露出的对人的冷漠、对生命的轻视是最让人们愤愤不平的。矿工们尸骨未寒,家属们悲痛欲绝,有人反而为自己评功摆好,孰轻孰重,欺人欺天?

  实际上,在渑池矿难的前前后后,这种冷漠无处不在。矿难发生前,巨源煤矿多年一直进行非法开采活动,有关部门听之任之,从未查处过;矿难发生后,矿方管理层不是尽快想办法营救被困矿工,而是偷偷转移遇难矿工尸体,刻意隐瞒死亡人数,眼看纸包不住火,干脆溜之大吉;渑池县政府派驻的监管干部一直在现场,却始终一言不发,事后竟以“没人问我”来搪塞。这些事实,恰恰说明矿难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工作疏漏和失职的恶果。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矿难之所以屡发不止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有些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把矿工生命安全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把人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反而把矿工视为赚钱工具,损害其权益,压榨其劳动,淡漠其生死。没事时想的是多出煤,多赚钱;出了事想的是推责任,脱干系,导致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个煤矿,设施再完备,制度再精密,如果在漠视人的观念基础上和道德环境中运行,矿难的风险,就像井下的瓦斯一样日积月累,迟早爆发。这一点,已经为无数次矿难的惨痛事实所反复验证。

  据《史记》记载,战国晚期,曾经发生了秦昭王、赵惠文王的“渑池之会”,期间,赵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廷争面斥,为赵国赢得了尊严,留下了千古佳话。而今日,渑池县少数干部在矿难面前也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渑池之夸”却招致社会舆论一片炮轰,搞得灰头土脸。“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强烈的反差,正好说明说话的技术不是关键,说话者秉承的道义才是根本力量。

  渑池矿难发生后,哀之更当鉴之。如何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如何深刻吸取教训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如何加强问责树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权威?人们期待着有关部门和干部交出合格的答卷。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平安是最热烈的表扬。(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