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京沪广深等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种种现象,不过为表征,它的真正名字为“城市病”,是由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大城市的不幸福,早在几年前我的一位同学就成了先知先觉者。毕业那年,她原本打算留在北京。实习期,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她就从宿舍出发,辗转两次公车,路上行程将近两个小时去上班。一天工作结束,当她返回宿舍,已经是星星点灯。吃饭洗漱完毕,几乎没有个人闲暇,就必须入睡,因为第二天必须得早起上路。如此往复两个月下来,她只剩下一个执着的念头,离开北京,回到那个二线城市的老家。
同学有二线城市可回,她后来的发展也还不错。但那些只能向城市寻求未来的年轻人呢?国庆长假,我回了趟老家,偌大一个村庄,秋收时节,寻得见的年轻男劳力却少于以往,年轻的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他们涌向大城市的劳务市场,工地、厂房。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城市和乡村已成两个日益悬殊的世界,他们是这个时代所谓农民工输出和转移的庞大分母中的一个罢了。
渴望发展的年轻人都在纷纷涌入大城市。和劳动力一起涌入大城市的,还有资金、技术、政策、资源。以及这种种要素混合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所谓“发展机会”、“居民福利”。这二者都和个人的未来幸福相关,怎不令人趋之若鹜?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不均衡,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一线大城市,寻找自己的幸福。这些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大城市,当人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的居民又开始抱怨人口的过度拥挤带来的生活质量问题:堵车、买房、看病……但即便要忍受种种生活的不适、即便前一阵
“逃离北上广”叫得很响,涌入一线城市,却依旧是年轻人的主流选择。
只有一线城市——因为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优势资源——才是最有可能孵化年轻人梦想的所在。与个人事业发展相比,与作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所享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相比,交通堵不堵、房价高不高,这些生活成本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并不能削减大家对大城市的涌入热情。从这个角度看,那个颇能引发同感的“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之类的讨论,无论如何都难掩其中的矫情。
“我国将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未来存在诸种社会问题的大城市确实令人望而却步。要预防可能到来的城市病,除了专家给出的城市应有长远规划、城市生活功能概念必须突出等意见外,必须看到,城市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资源投入不平等的事实,才是造成城市病的最大缘由。解决城市病问题,也只能追根溯源从这里做起。(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