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经营中国科普?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启示录之一
本报记者 陈萌 段佳
公元2010年11月12日,注定会在中国科普史上留下一笔。
这一天,中国科协与安徽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科博会在芜湖开幕。
这一天,中国首个科普产业园——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开园。
这一天,代表国内顶尖水平的各类科普产品,汇集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科普论坛,震撼数以万计观众的心灵。
盼了若干年,望了若干年,“市场之手”终在中国科普世界里,给“市长之手”添了一臂之力。
两只手的相握,基于一个并非乐观的事实——
在中科院等机构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我国两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
两只手的相握,基于一个并非乐观的数字——
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20年。
“我国科普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民的便捷生活能力较差,广大农民的科学生活能力普遍偏差。”提及中国科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健民多有苦衷。从事科普管理工作多年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则认为,科研与科普间存在“断层”和“割裂。
公众科学素养的贫弱,考问的不仅是执政者。谁来经营中国科普,已成时代对于所有中国人的考问。
一部重要角色缺场的大戏
2009年4月某个周末,中国科技会堂演播厅正在放映由美国Discovery频道制作的《生态之城系列》。
可以容纳236人的观众席爆满。每一个座位都得提前预约才能得到,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你必须先在网上报名,直到收到一封邮件确认信,名字才会出现在观众名单里。举办这个活动的消息星期四发布在科学松鼠会网站上,短短一天后报名已满。
人们争夺的并不是电影本身。
在那个漫长下午,电影只播放了40分钟,余下近3个小时的讨论会,才是人们争相报名的理由。
有些人准备向专家们提问,有些人只是为了聆听别人的看法。当然,还有许多人专程前来,只是为了看一眼现实生活中的那群“松鼠”。
某种程度上,“科学松鼠会”,努力完成中国官方科普机构多年来尝试的工作——向大众传播科普。
“科学松鼠会”的存在,是中国科普的一件幸事;科学松鼠会”的存在,更加反衬了中国科普的迷茫。
自从2008年创办以来,这个团体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的公益状态──团体本身没有任何收入,全凭几个“松鼠”吭哧吭哧辛勤劳作,没有任何报酬。
从一开始,他们的口号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他们将科学比喻成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而他们自己则是剥开坚果的松鼠,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奉献给大众。
松鼠自己也要活下去。他们的果仁在哪里?
在“市长之手”的努力下,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我国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87.12亿元,政府拨款的科普专项经费达28.07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元;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404个。
尽管如此,仍不能摆脱中国科普的尴尬——中国人未能摆脱上香求签和周公解梦,依旧对于星座和血型津津乐道。
“在科研人员的岗位设定和绩效考核中,策划、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和工作并不是主要测评指标,甚至与工作考评没有直接关联。”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杨光表示,对科研人员而言,从事科普工作同其本职工作之间关联并不密切,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参加的“业余活动”。
在如何促进科普发展之时,有一个重要角色一直被忽略——中国企业。有学者表示,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并不是一对矛盾,公益性不等于国家养着,而国家需不需要养着科普取决于国家发展到什么阶段。这其中至少包括几个指标:一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家是不是关心科学;二是政府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三就是企业是否愿意从事科普工作。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普组织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大企业的赞助。现在看来,中国企业一直远离科普。
单凭“市长之手”,还有多少“科学松鼠会”可以存活?缺少“市场之手”,中国科普这个重要角色缺场的大戏,究竟能唱多久?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科普图书发行量全国人均0.02册,是全国图书发行量的1/8;电视节目不少,可像“Discovery”那样可以吸引观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节目极少;各种毛茸茸的玩具很多,像悬浮地球仪那样的产品极少……
引入市场机制科普就没人干了吗?
在科普领域中是否应该引入市场机制,一直以来为人们所争议。
很多人看来,从事科普工作是清贫的。很多科普作家稿费只有千字二三十元,这本身就与市场相悖。
有人称,在科普领域里引入市场机制,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要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