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科技创新>列表

蝶舞引领新经济的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

蝶舞引领新经济的农村信息化
“郑州模式”


王济昌

 

    科技与信息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依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作为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局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在历经5年的不断完善,以“电视机+机顶盒+ADSL”方式在全国开创了一种农村信息化的新模式。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利用遥控器浏览互联网,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和赞许。我们惟愿郑州市科技局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经验能够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借鉴。——编者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今年8月8日视察郑州农村信息化工作。

 

    题记:蝴蝶,可称其为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它薄如蝉翼、轻若丝绸,五彩斑斓的色彩足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它来自美丽的童话世界,却又那么的真实……郑州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锻造出的“郑州模式”犹如奇异的蝴蝶,从化蛹到成蝶,始终把最美丽动人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

    5年前,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为让农民得到科技培训而萌发的一个念头,今天居然使数十万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学习致富技能……

    5年前,郑州威科姆公司在巩义北坡村一次鲜为人知的尝试,居然成了全国第一个农村信息化“电视机+机顶盒+ADSL”历史的开始,公司研制的机顶盒今天已落户万户千家……

    5年前,郑州百姓用电视机上网“冲浪”的一个期盼,今天居然已触手可及……
短短的5年,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郑州农村信息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要追溯到“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是“郑州模式”使然。


“郑州模式”——速描


    由郑州市科技局组织,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公司、郑州网通承建的“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主要采用基于宽带IP网络的机顶盒视频点播系统。它以宽带互联网为承载,以普通电视机为显示设备,通过威科姆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点播平台,向宽带个人用户和集团用户提供准DVD质量的视频点播业务和电视上网业务。该系统平台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投资少,建设快;易维护,易培训;平台内容丰富,种类齐全。

    这种以“电视机+机顶盒+ADSL”方式开展的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一种农村信息化的新模式,即“郑州模式”。农民足不出户,利用遥控器浏览互联网,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农民受益匪浅。截至2007年8月底,郑州农村信息化上网用户达3725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30%,覆盖全市134个乡镇、办事处的2005个行政村,真正做到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带动河南省周边地区30多万户,辐射全国100多万户。据评估部门统计,5年来使用“郑州模式”平台点播次数达到39.5亿次,相当于全国13亿人口每人点播3次。

    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由郑州农村信息化项目辐射带动的党员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金牧阳光、信福工程等重大项目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进展,全国受益于“郑州模式”的用户数将不可估量。


“郑州模式”——化蛹为蝶


    为响应河南省委、郑州市委“驻村帮扶”的号召,2002年郑州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驻进巩义市涉村镇北坡村。

    “北坡、北坡,一亩地,粮八斗”,北坡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少雨缺水,土地贫瘠,一亩小麦地一年下来只有600多斤产量,这对于人均只有4分多地的村民来说,还不够半年的口粮,无奈只能以苦力开采硅石糊口,多年来难以摆脱贫困的现状,更不用说有丰富的文化活动了。

    “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北坡村的困境,郑州市科技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局领导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摸清情况后,提出要改变北坡村贫困的现状就必须首先改变北坡村人落后意识的总体思路。从开阔农民眼界、学习科技知识入手。科技局领导做出了果断的决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联合郑州威科姆、郑州网通等多家公司,共同攻关,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创造了依靠“电视机+机顶盒+ADSL”具有双向功能的上网新模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电视机+机顶盒+ADSL”试点——北坡村科技中心,从本质上解决了制约北坡村发展的科技信息瓶颈问题。

    “无心插柳柳成荫”,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域具有历史纪元意义的新篇章就这样揭开了序幕。

    如今的北坡村,不再是往年的旧模样。春来满山飘花香,秋来鲜果储满仓,户户有存款,家家有余粮。近年来,北坡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诠释。自从村里建成科技中心后,给农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多彩的技术信息、教育信息、文化娱乐让农民充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北坡村首先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结合北坡村的生态环境条件,瞄准市场、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进了美国金太阳、金寿杏和大樱桃等优质果树,并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与专家签订了长期技术服务合同,果树成活率将近100%,尤其是大樱桃的大面积开花,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科技热情。为了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用水,与之配套建造了水利配套设施,修建了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在田间地头配套了阀门管道,只要一年蓄满两次水,就能保证种植结构调整的用水。

    事实胜于雄辩。现如今,北坡村的村民们对科技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不无感慨地说:以前穷,穷在没文化,穷在信息闭塞,没有依靠科技;而现在,市科技局将科技带进了我们村里,我们有盼头了。

    北坡村试点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对农村信息化工作探索的热情。
农村信息化试点成功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有没有推广价值,目前的成本农民能否接受,农村信息化进入了示范摸索阶段。

    农村信息化为农村生产、科技、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摒弃了电脑操作的繁琐,仅通过使用遥控器就可实现双向点播,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操作,适合在农村推广。为了使信息化示范点在农村建得起,用得好,为农民乐于接受,并通过信息化示范点的引导,真正让农民依靠科技信息走致富增收之路,摆在郑州市科技局面前的就是怎样规范发展,怎样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一是制定示范政策。为了迅速地在农村进行示范,也为了把大量科技信息及时、快捷地输送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能尽快享受到这些资源,郑州市科技局发出了《关于建立第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点的通知》,制定了示范点的奖励政策。对列入第一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给予每户2000元的奖励。在此基础上,所有第一批用户享受宽带免初装费的优惠政策。2003年的月租费为50元,2004年降到了28元。

    二是制定了示范点建设标准。建设标准对安装场所、周边环境、室内布置和设施要求作了详细规定。优惠政策激励了一批高标准、多功能信息化示范点的产生。按照建设标准,在示范点内部和外围悬挂大量的科技宣传挂图,建立了农村科普基地,使农民一到这个场所,便能感受到科技氛围;有的把示范点建在学校内部,不但农民可以观看农业科技信息,学生也可以享受远程教育的乐趣。

    三是加强维护,确保终端正常运行。在终端维护上,维护人员往往一个人要管三四个村的用户,农民对这个人最了解,也最熟悉,也最能体现对农民的服务形象。65%的用户都知道维护人员的联系电话,遇到问题都会随时咨询,有的维护人员为方便用户,直接把自己的电话印好贴在机顶盒上;遇上用户自己解决不了的,维护人员24小时之内会亲自上门检查,直至解决为止。在新密市袁庄乡姚山村,提起维修人员“胖子”,那可是个热门人物。“胖子”名叫张国选,是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网通职工,他技术熟练,工作热情,服务周到,干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了,但真正让他出名的,却是在安装机顶盒过程中。姚山村共有农户400多,一批申请就达80多户,这么大的工作量全由他一人承担,并且要半个月内完成。他走东家串西家,吃住在农民家里,成了名符其实的村民,村民记不住名字,就叫他“胖子”。项目完成后,维修的重任也落在了他的肩上,农民一有问题,一个电话,他几分钟就赶到,保证让村民满意。“胖子”以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农民的信赖,成为农民真正的朋友。

    2004年4月30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郑州市科技局视察工作时,对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郑州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亮点,而且亮点非常突出,有看头。构建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个抓手抓得准,抓得好,考虑得比较超前。广大农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方便地获取大量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随时在网上向农业专家请教技术难题。这是一项农民致富大工程,这项工作要在全国推广,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郑州模式”——迷蝶有踪,时时舞


    “郑州模式”在农村信息化领域得以迅速推广的同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正是这些可行的经验,使“郑州模式”趋于完美。

    一、政企合作,示范带动

    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的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共同协商,寻求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郑州市科技局根据全市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民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携手郑州威科姆公司以及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郑州分公司等多家单位制定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方案,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郑州市科技局发挥政府协调职能,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农村示范点规范管理从而辐射周边地区,构建了“政府出资、企业让利、用户实惠”三方共同推动农村信息化的新模式。事实证明,通过政府的引导,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更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由企业来开拓市场,成本降低了,降低的成本被用作对农村的补贴;而农村在接受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样才能对示范点认真管理,使示范点真正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保证,农村的社会效益有了提升,政府的目标也就得以顺利实现。政府制定政策到位,企业执行政策不越位,农民享受政策得实惠。各方紧密协作,互有分工,各取所需,各得其利,共同促进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二、政策激励,以农为本

    农村信息化引入设备简单易学,又具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和音像科技资料,便于农民学习、掌握和使用,便于推广。为了迅速在农村进行示范,也为了把这些科技信息及时、快捷地输送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村都能尽快享受到这些资源,郑州市科技局制定了奖励政策。针对农户免费安装全套终端系统,郑州市科技局给予每户450元资助,县区配套解决300元终端费用,农户每月仅花13元宽带信息费,降低了农民使用成本,激发了众多农民的热情。“电视机+机顶盒+ADSL”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一是投资较少,免收终端接收站点费用;二是技术先进,可以传输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内容,适应了农村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操作简单,农民通过类似电视机遥控器的装置,可以方便地点播存储在服务器里的内容;四是实现了双向互动,农民有市场、技术方面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简易键盘上传信息;五是容易维护,作为承建方的河南网通有遍布城乡的服务支撑队伍,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都比较强;六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公众通信网络资源,减少了重复投资……

    三、突出特色,强化服务

    几年来,郑州市科技经费投入上千万元,县(市)区科技经费匹配900万元,有关单位自筹资金100多万元,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农村信息化工程。信息落地的途径确定之后,服务网站的建设成了实施信息化工作的关键。通过努力,创建了一个以视频点播为主、集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该平台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技术、市场和法律等方面,每天更新信息数千条。通过电视,农民可以广泛获取和发布信息,实现与互联网交流。

    四、锻造队伍,打造品牌

    在对“郑州农业科技港”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采编人员进行了责任更加细化的划分,建立了信息节目采编平台、信息采集平台、节目制作平台、节目检测平台、中心节目库、节目分发平台,分别由专人负责。建立专业的研发队伍后,硬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得到了更新换代,软件升级3次,服务平台性能更加稳定。为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服务器也相应地进行了扩容,节目由原来的768个小时,扩展为5000个小时。每周节目定期更新,更新节目时长达到200小时以上。为了更加细致地为农民服务,郑州市科技局建立专业的专家队伍、专家服务系统,制定了专家服务管理制度。

    五、立足本土,扩大影响

    选择和编制本地化的节目内容,面向本地农村和农民服务,是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建设的一个方向。通过调查和统计,农民朋友更希望收看切合郑州农业、农村生产实际情况的视频教材。通过不断挖掘郑州本地资源,围绕农村科技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区域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经验,突出“新、快、实”的特点,郑州市科技局开发制作了更多贴近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特别是围绕农时农事,适时推出相应的农业科技专题讲座。

    六、架桥铺路,路路互通

    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在让农民更为直接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之外,还为农村创造了一条便捷的“信息之路”,有了这条“路”,其他各种类型的“车”都可以在上面行驶。如河南省委组织部实施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河南省畜牧局实施的“金牧通工程”等,都借助这条信息路开展对农村的服务工作。


“郑州模式”——蝶舞翩翩 舞动农村新经济


    一条经验,一个措施,一种模式对农村发展是否有价值和意义,就要看其对新农村建设是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几年的实践,凸现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推广价值。

    一、减少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

    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农业基本上是以产定销,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生产多少就卖多少。现在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发展生产,农民茫然不知所措。

    登封市卢店镇是河南省远近闻名的一个乡镇,说它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地处嵩山之旁,历史悠久,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开创了一个集蔬菜、肉鸡、梨枣、花卉、小杂粮等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休闲示范园区。年生产“嵩山绿”牌无公害蔬菜800多万公斤,加工销售200多万公斤,产值达3000多万元。该镇吴岗、刘家沟等村拥有耕地7800多亩,土壤以红粘土为主,水质清醇,气候温湿,非常适宜种植小米、豆类小杂粮,古时以为皇宫供应小米而闻名于中原。目前,小杂粮基地面积达4820亩,产值达1300万元。当地农户高兴地说,是农村信息化节目帮他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增加了收入。

    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当前,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部分产品销售难的状况。对此,很多专家认为,农产品难卖,问题并不仅仅出在“卖”上,关键在于目前农村经济结构仍停留在过去以产量提高为重点的计划经济时代,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登封市三农种养有限公司也叫三农种养科普示范基地,位于登封市区西南,少林办事处耿庄村。目前基地面积200余亩,分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以栽培良种大樱桃为主,兼种部分其它水果;养殖区以养殖良种生猪为主。基地起初定位于畜牧养殖业,把饲养种猪作为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石,年产猪仔7000多头,年利润可达200多万元。

    2005年,考虑到养猪产生的粪便污染环境,通过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引导,及时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基地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1万株樱桃树种进行培育和种植,用沼渣施肥,确保果品不含任何化肥成份,把水果的化学农药残留量降低为零 。这样利用先进的种养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按照市场规律及时调整拉长产业链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益,减少了公害,扩大了影响。

    三、加快了技术应用步伐,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
作为一个新的服务途径和新的服务平台,郑州市农村信息化科技工程为郑州市传统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为先进实用技术的“嫁接”、优化,发挥“弹跳板”、“助推器”的功能。为了抢占市场并卖一个好价钱,农民对科技特别是适用技术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科技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郑州十八里河的农户刘天河是一个葡萄种植大户,为了改良品种,增产增收,他经常通过网上平台,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在今年葡萄挂果成熟期间,葡萄出现一种罕见的病症,他及时通过“专家问答”栏目向市科技局专家询问。科技局立即组织安排专家亲自登门指导生产,帮助解决问题,确保了今年葡萄正常上市,免遭损失。他说:“机顶盒是我的常年科技顾问,今天还帮了大忙,把科技专家请来了。”其实,农业信息化在助推农民致富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加快了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

    四、找到一条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以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陈红旗,是新密市袁庄乡靳沟村居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果树种植。但是,由于果树品种单一,产量低,价格不高,销售很困难,有时候还会遇上市场行情不好或是果树生病,每年只能赚个千儿八百的。苦吃了不少,但就发不了家。2005年,他听说有一种新的查询农业知识信息与技术的平台,在家里电视机上就能上网看农业频道,他马上就申请,免费配了机顶盒。从那以后,他每天都打开电视机,学习果树种植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政策法规、查询价格信息、关注市场预测等,有时候还通过专家,解决疑难问题。他将学到的记在心里,并运用在自己种植上,果子的质量与产量明显提高。 现在陈红旗的果园里,大大的苹果满园飘香,串串葡萄挂满枝头,十里八村以及外地的客户都慕名到他的园子摘果子,他足不出户也不愁销路,一年能赚5万~6万元,大大增加了他的收入。

    热心的陈红旗现在成了义务宣传员:“机顶盒是我们农民兄弟的致富信息港、看家宝,今后会进一步通过网络DVD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充分运用它来发家致富,并尽己所能帮助左邻右舍都走上富裕路,成为上网咨询服务、网站访问、信息发布、指导示范的行家里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微薄之力。”

    五、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农村新生活

    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在节目安排上强调农村科技与信息,同时也安排了大量的娱乐内容;通过这个平台不但要把大量的科技信息潜移默化地融入农民心里,达到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农村信息化为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四少四多”现象:即麻将摊少了,传闲话的人少了,封建迷信活动少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唱歌唱戏的多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谈科技致富的多了,谋发展的多了。


“郑州模式”——色彩斑斓,振翅高飞


    为使“郑州模式”在信息化领域展示其极至的魅力,郑州市科技局及时进行总结,在推广过程中不断采取新的措施,新的方法。

    郑州市科技局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题会议,年初召集各县区科技局、各乡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村信息员召开农村信息化建设动员大会,年终召开总结大会对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表彰。每年市科技局针对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颁发文件,制订年发展规划,明确市场开发目标,部署来年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威科姆公司按照市科技局每年提出的市场发展目标要求积极推进。自2002年开始,郑州市科技局在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并完善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全市农村信息化在市科技局的统领下,完成了各县、区科技局、乡科技办、村信息室4级机构的组织协调。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县区科技局由主管副局长,乡政府由主管副乡长,村委指定信息员具体负责辖区里农村信息化各项工作。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组织、有专人负责。

    5年来,威科姆公司为了配合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农村宽带信息服务,制订市场开拓计划,组织专人下乡对农户进行培训,详细讲解终端使用方法。尤其是自2005年,威科姆公司对全市农村进行拉网式普及讲解培训。一村挨一村,深入农家进行演示和讲解。专门制订了信息化下乡服务活动方案。在活动现场,设置了信息化服务咨询台、电脑维修台,摆放了各类信息化宣传板面,配置了笔记本电脑,现场为群众查找所需信息,解答相关问题,发放信息化宣传册和调查问卷。鉴于“郑州模式”实实在在能让农户得到实惠,荥阳市豫龙镇就农村信息化建设自发组织培训。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市科技局派农业科技专家,威科姆派技术骨干力量深入农村向农户推广已超过1000人次,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民超过1万人次。市科技下乡活动、农民赶大集的现场都留下威科姆人的足迹,携带的宣传资料一到现场就被热情的农户一抢而空,有的农户当场就要求安装。

    几年来,郑州市投入1055万元科技经费,县(市)区科技经费匹配900万元,有关单位自筹资金100多万元,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农村信息化工程。并进一步加大服务网站的建设力度。通过努力,创建了一个以视频点播为主,集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该平台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技术、市场和法律等方面,每天更新信息数千条。通过电视,农民可以广泛获取和发布信息,实现与互联网交流。建成的郑州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中国郑州农业科技港,信息资源足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信息港由2003年的580G,1000小时,发展到2005年底的1400G,2500小时。现有平台可为用户提供2800G,5000余小时视频节目和新闻、市场行情、科学技术等100G,5000万字的图文信息。假如把平台存储空间的数据以文字数据来折算的话,1G的空间能容纳约5.36亿个汉字,一个省级图书馆的藏书总字数约1600亿个汉字。威科姆现有2800G的平台就能容纳下9个省级图书馆的藏书还多。这样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为农民量身打造一个方便快捷的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该平台突出特点是采用互动视频回放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在内容设置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并且容易接受。农业科技港还建立了由“四个一”组成的平台,即每周都有一组专家值守,农民不论是通过电话还是通过电视提出问题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专家的直接答复;一个富有农村特色的视频系统,不仅包含了农村实用技术,还安排了农民喜欢的电影、戏剧和歌曲,学生喜欢的素质教育等节目;一个内容丰富的图文系统,包含了大量的科技信息和互联网信息;一个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服务,是一个可看、可问、可发邮件、可提建议的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技术、市场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每天更新信息数千条;市场信息实时准确,供求信息随时发布,技术信息紧扣实际;通过电视,农民可以广泛获取和发布信息,实现与互联网交流。

    另外,为了让这项富民工程、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市科技局、威科姆不定期组织专家对种养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回访。在推广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对推广促进有贡献的农村信息员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

    一是签订“郑州市宽带网络DVD农村综合信息化”建设协议。为进一步调动农户的安装使用热情,大力推进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郑州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网通郑州分公司和郑州威科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郑州市宽带网络DVD农村综合信息化”建设协议,以合同的形式把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起来,把三方的力量有效地进行了整合,各方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是技术改造升级,降低设备成本。郑州威科姆电子有限公司采取各种优化措施,采取技术改造升级,增加设备科技含量,不断降低成本,设备由原来的1680元降到600元。使产品具备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推广价值。

    三是制订了更为优惠的政策。由三方共同承担网络DVD终端设备费用,一次性接入费用由三方均摊,宽带使用费降为10元/月/户,费用上的大幅优惠为农村信息化进入普通百姓家起到了决定作用。

    四是制定了新的工作流程,凝聚多方力量,增强网通公司和威科姆公司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是后期服务上,急用户所急。在发展初期,每村安装超过10台时就会出现有一半以上的用户都不能正常收看。网通公司、交换机设备提供商、威科姆公司三方技术人员精诚协作,经过近两个星期不分昼夜的测试后才发现是端口上私网地址不够,机顶盒在得到地址300秒以后不再续约了,导致机顶盒抢地址而出现“网络异常请稍等”的情况。网通公司根据测试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技术人员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工作经过试点、示范、小面积推广,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06年农村信息化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大面积推广。2007年提出了在全市实现安装20000户的目标任务。网通公司提前准备,扩展容量,缓解压力,并制定了新的流程,威科姆公司对产品完成了技术升级,完善了平台服务,整个推广过程有条不紊,农村信息化走入了飞速发展的正常轨道。


“郑州模式”——千蝶衔尾,花香四溢


    “郑州模式”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信息化领域,还体现在迅速被其它领域行业应用所“嫁接”、所效仿。 

    由郑州农村信息化项目辐射带动的党员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金牧阳光、信福工程等重大项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仅河南省采用“郑州模式”的行业应用系统用户就超过20万,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进展,全国受益于“郑州模式”的用户数将不可估量。缘于系统平台具有建设成本低,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优点,为何让“郑州模式”深居闺中呢?

    首先采取“郑州模式”应用于其它领域的典范就是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
河南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项目是农村信息化工程重点工作,此项目直接在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下,以农村信息化工程为基础,增加各级党员教育和电视直播频道,成为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向广大农民党员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提高广大农村党员思想觉悟、致富手段的信息平台,成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家庭娱乐中心。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指出: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因地制宜,搞好基于宽带互联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远程办专家组多次论证,成功推出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河南模式”,威科姆的产品由此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2005年8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乡市七里营镇龙泉村视察时,亲自登录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体验基层党员借助“郑州模式”而实现的党员教育平台。

    2006年4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上,听取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以及推进农村信息化方面取得成绩的汇报后,温总理说:“你们不仅解决了进村的问题,还解决了入户的问题,好啊!”

    200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视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时,连连称赞说:“这是解决河南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问题的一件大好事。”(据2006年10月25日《人民邮电报》刊载的《河南农村远程教育受好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州模式”不仅被其它行业采用,而且前来参观学习引进的兄弟省市纷至沓来。

    2007年6月26日,福建省泉州市科技局局长吴中培一行18人,到郑州市考察农村信息化工作。吴中培局长在考察中,对郑州市近年来实施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郑州市科技局选择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的载体,而且抓得早、抓得好、抓得准,让农民利用这个简单、有效的途径,依靠科技和信息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很值得借鉴。

    2007年4月2日,河北省武安市科技局局长白德民等一行7人,专程赴郑州市科技局考察学习农村信息化工作。经过一天的考察学习,武安市科技局一行认为郑州市科技局的电视机上网新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操作简单等特点,创造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实现了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这一模式对武安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深化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性意义。

    不仅如此,采用“郑州模式”应用于其它领域的捷报频频传来。

    威科姆公司与省畜牧局、网通公司联合打造的面向全省畜牧业的农村信息化工程金牧通工程,2005年开始试点工作,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完成10万台终端入户……
三门峡农业局组织开展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截至目前开通了近200农户……

    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犹如在农村信息化领域刮起一股强劲的飓风,迅速席卷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先后已有新疆、安徽、福建等省区考察团,山东省聊城市、河北省武安市和河南省许昌市、濮阳市、安阳市等地科技局前来郑州市考察交流。

    随着“郑州模式”被众多行业、地区应用首选,“郑州模式”声名远扬。


“郑州模式”——蝴蝶飞飞,尽情飞


    近年来,郑州市科技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从试点到示范再到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党委领导的赞赏。

    2007年7月19日,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第三次来威科姆视察工作时,对郑州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关于农村信息化工作,郑州市已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要注意总结,提高水平,搞好推广,农村信息化项目让用户满意是最重要的。”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也称赞农村信息化项目很好,要进一步推广。

    2007年4月26日下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大卫一行在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胡宽广、张震宇、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宪召等领导陪同下,在河南巩义考察农村信息化工作。陈大卫一行深入到北山口镇北山口村村委、农户家、北山口村宽带机房等地方,详细察看了农民信息化应用情况。在考察完北山口村宽带机房后,陈大卫对巩义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说,巩义农村信息化工作思路清晰,面向农民的需求,工作做得扎实、出色;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素质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郑州模式”的“信”根源于为民谋富,为国图强。新形势下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郑州科技局表示,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起来,用信息化这一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结合农村市场需求,研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适合农村信息化推广的新产品、新平台,创新思维方式,整合开发信息资源,积极拓展农村宽带信息服务。解决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本文作者为郑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右一)今年7月19日听取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右二)听取郑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责任编辑:关注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