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科技创新>列表

谁来经营中国科普?



    “事实上,真正搞科普想赚钱是很难的。国外有通过科普产品生产赚大钱的,但这种科普产品的生产需要很大投入。若要自负盈亏,谁还去做很难赚钱又很必须的科普?”提及市场,多有摇头。

    然而,立足现实,引入市场机制,科普真的没人干了吗?

    “科普产业具有庞大市场容量,这就像电视、手机、电脑一样,开始亮相时只是科普展品而已,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技术造就的产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形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格局。”安徽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建强认为,“目前,我国有2.8亿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这些人构成了对科普器材、科普图书的巨大需求。以每本科普图书价值20元计算,就有60亿元的市场空间。”

    2002年,与大多数默默从事科普的人不同,洪昭光和一本名为《登上健康快车》的书“火”了。在很短时间里,“洪昭光”登上了很多主流媒体的版面,甚至于在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洪昭光现象”。自然,洪昭光拥有巨大市场,拥有经济效益。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曾国屏,曾经参加广东省广东科技中心的项目调研,考察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科普场馆运行情况。他发现就是在这两个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的科普场馆都需要政府补贴,完全自负盈亏很困难。

    他分析,科普和市场的结合,有些是可以的,比如健康领域,社会上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功”,利用大众追求健康的需求,大肆聚敛钱财;正正经经搞科学普及的人为什么不能来占据这个阵地呢?市场能接受的是立即见效的东西,对于文化事业,走上市场就较难。

    曾国屏指出,科普能不能和市场结合,要区分它是哪种类型的科普。他认为从市场角度讲,科普可以分为4类。一个是大家很关心,有着明显市场需要的,比如说健康方面的科普;一个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接受这样的科学成果可以使受众得到一定的收益,这种类型的科普也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一个是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界,增长知识的科普工作,类似国外拍摄的Discovery等,也能有相当的市场;再一个就是与市场联系不直接,比如科学精神的普及等,这种类型的科普很难市场运作。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能卖钱,因为那是科学,不是技术。”在诠释“科普产业”概念时,周建强称:“科普包括两个方面,那就是普及科学和普及技术。科学偏向于理论,技术偏向于实践,科普产业所选择的,恰恰是技术方面,因为技术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实物和活动来表现。”

可持续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

    “合肥市科技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50多万人次。每年门票收入100多万元,运行成本要500多万元。”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雷绮虹认为,“入不敷出为什么还能坚持?就是因为科技馆所承担的是科普工作,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科技馆进行支持。”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科普日益成为政府和全社会着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

    我国传统科普沿着公益性的轨道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程度上已脱离了市场与公众的需求。虽然科普经费逐渐增加,单纯依靠科普经费投入来开展科普只是杯水车薪,致使高质量科普需求与低科普投入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究竟由谁来经营中国科普?

    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公益性科普事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加强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营造多元化兴办科普的繁荣局面。”这为我国的科普发展提出一个新理念,即探索一条“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发展之路。

    作为科普的排头兵,中国科协又当何去何从?

    “科普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协作为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有责任有义务为科普产业搭建平台,使科普工作进一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在中国首届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表述。

    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不断推进,科普产品也得到较快发展,品种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并向规模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个产业群,催生了科普产业的形成。徐善衍认为,科普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科普事业的发展。应通过大力发展科普产品,不断增强科普能力建设,调动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科普事业,引导社会力量按照市场机制兴办科普事业,使科普工作进一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推进科普产品的发展,已成为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副主任杨冠楠的观点与徐善衍不谋而合。他认为,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是科协科普工作中一个崭新的方向。科协系统在经营性科普产业大发展的过程中, 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市场”“市长”结合的科普星火。
上海科技馆进行了有益尝试。

    它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科技馆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院、上海安恒利扩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上海科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欲成为全国科普展品(展项)设计、建造、集成、维护、更新及管理服务领域中的 “领头羊”。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钱之广称,对于上海科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科技馆持有30%股份,其中15%以专利技术及著作权作价入股。科技馆在公司的所有赢利都将用于科技馆自身的更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