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记者必读>列表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风格与技巧浅析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周密的前期准备及精心的后期撰稿,但它的核心部分——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的作用成为关键。参加工作两年多,作者对此体会较深,现结合作者的相关报道对新闻采访中提问的风格与技巧做一个浅析。

    一、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全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处于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采访活动的中、后期,活动中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和技巧、技能,就成了主观意志执行的必要因素和行为方式,提问在其中扮演中心角色,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和尖锐性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我认为,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虽说任何新闻属性带有一定的阶级色性,但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也打上阶级的印记,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作者在98年5月初一次对交通肇事者的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因为恐惧和担心始终对其了解的情况闭口不答,在记者向他讲明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性,并声明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后,他坦然地接受了记者的温和式、启发式的提问,这时,他已经摆脱了某些管理者的威慑和由此带来的不安 。而在记者看过的一家国家级媒体的电视节目中,记者对一名刑事拘留者的采访可谓是盛气凌人、步步紧逼,且不说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

    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记者在一次采访省会电信部门为何没有按信息产业部要求及时开通投诉电话时,一位主管领导竟然说不知此事,记者随即问到:"信息产业部下发的XX文件,没有传到你那里吗?"他哑口无言,由于记者在事前做了详尽了解和资料搜集,所以提问时一定要问到要害之处,一问一答就可以让听众明了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平等性和尖锐性体现出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关系以及新闻事件本身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并非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提问风格。

    三、惯用的提问方式

    1、开门见山

    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的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例如记者在一次采访公交公司一领导有关公交系统严明奖惩制度的问题时,他只列出了一大堆条文,并认真地谈了它的深远意义,记者问:"这项制度到底能实行多久,是否会逐渐销声匿迹呢"他回答说:"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坚持下去"。记者问:"据了解,现在XX制度还没有宣布中止,现在制定新的奖惩制度不是重复'建设'吗?"他顿了顿回答:"不能讲形式、走过场。最重要的是讲求实效。"由于记者注意引导与挖掘。这次采访比较成功。

    2、启发引导

    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作者就多次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平日里滔滔不绝,而一旦接受记者采访就变得吞吞吐吐。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记者曾采访一位高速交警大队长请他谈谈先进工作方法,他推辞说:"其实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之后,在记者的一再鼓励下,他还是打不开话匣子。后来记者了解到他上大学的女儿曾写信历数了他的几大"罪状",记者从这里找到突破口,从他的家庭谈起,谈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位大队长独到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不断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来。

    3、正面激问

    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在今年4月份省城客运中巴调整线路中,因受经济利益影响,部分客运中巴车主在同一发车站点发生争执,场面一度失控。记者接到线索赶去进行采访,当记者就有关问题询问主管部门时,负责人先是否认事态的严重性,闭口不谈突发事件的起因和处理办法,后来又列举出线路调整的种种益处。记者随即使出杀手锏,指出:"线路调整本身没有错,但今天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混乱场面,这将给客运市场的良好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您(负责人)拒绝对此作出解释,新闻媒体也只能将出现的混乱状况客观报道出去,在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今天,您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影响吧"这样一来,负责人只好如实地承认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失误,并表示一定采取补救措施。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要作好准备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进行。例如,出租车司机反映情况说"套牌车"十分猖獗,如果记者在事先不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带着这个问题问有关部门什么是套牌车浪费时间不说,记者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会被别人拿去当作笑话。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作好准备。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2、提问要简洁通俗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易通俗勿艰涩。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对记者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在重复一遍""我没听明白,你是问-?"

   3、提问要具体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来石家庄签名售书,活动完毕接受记者采访,一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再例如"你有什么感想?---我感想很多。""你是不是很激动?---是的,我很激动。"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结果是:被访者谈多少,报道人员就记多少,仿佛采集到不少素材,但回来写稿时,常常感到这个材料不足,那个材料欠缺,不得不重新采访。

    4、提问要把握主线

    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象拍摄记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鼓励触类旁通,关键在掌握好分寸。

    5、提问要"口""眼"并用

    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之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就要注重非语言的交流。两位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除了基本水平以外,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采访,当然,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

    6、提问结束要回顾

    采访进入收尾阶段,常常容易松懈,匆忙了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其实在结束提问时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忽视:

    a、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力保准确无误

    b、回头看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c、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报道,双方议论或讨论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记者事先准备再充分,毕竟不是内行,有些东西需要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以上是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当然,做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仅仅运用采访提问中的一些技巧远远不够,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学理论、学经验、勤动脑、勤动手,做有心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bd3b0010007px.html) -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风格与技巧浅析_北溟鱼_新浪博客

推荐阅读
图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