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时间,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成为新闻频道收视率极高的一个栏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每周质量报告》的制片人吴光秋。 记:《每周质量报告》的主要报道全都是采取偷拍的方式,往往长达十几分钟,这在别的节目中是不多见的。对记者来说是不是很危险?
吴:做暗访没有不危险的,我们做暗访的记者都比较专业。我们对存在的危险有一套处理机制,比如:我们一般不给记者打电话,在暗访的当中接到电话这肯定不好。都是记者给我们打电话,如果24小时记者跟我们失去联系,我们立刻下现场进行调查。
记:记者有没有真的出现过状况?
吴:有,最危险的有两次。一次记者进入非法屠宰点,但暴露了,几十名工人和我们的一名记者僵持了足有40多分钟。最后我们记者采取了一些技巧———逃生的技巧,逃离了该地。
还有一次,我们记者做地沟油的暗访。在加工车间里被对方识破了。当时有3个记者,一女两男,被分别控制在不同房间里。当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报警了,地方执法部门出面,解救了出来。
不是每次都很惊险,但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采访成功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每一次采访前,我们都要进行方方面面的调查和策划,把所能想到的情况都提前设计好。我们如果仍然停留在栏目刚播出时的暗访水平,现在肯定难以进行,所以要求我们必须达到中央电视台最专业的暗访水平。
记:记者承受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吴:记者毕竟不是警察。警察遇到突发事件,最后拿出证件,说我是警察,是有震慑力的。但记者有什么?可是我们的暗访记者还是乐此不疲,现在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2003年我们栏目就出了两个全台先进,我感觉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们见面后很少有谈危险的时候,最多就谈一谈压力。
有一种心理压力,是跟造假者接近。有一天半夜,一名暗访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到造假者家里看到造假者的母亲了,跟自己母亲长得特像,他哭了。三十好几的人哭得很伤心,感觉好像自己很不道德,骗取了人家的信任。有时候我也跟他们讲讲大道德和小道德的关系,只是讲讲而已。这种压力很大,无以排解,我经常等他们回来后,和大家大醉一场。但是每一次拍摄成功后他们也很高兴,有一次清晨5点半,记者给我打电话:“老板,拍到了。”很简单,就是五个字,我就能感觉到他心里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兴奋。
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这么多期节目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跟食品安全有关。我周围的同事曾笑言,看一次《每周质量报告》,就又有一种食品不能吃了。《每周质量报告》出台后,经常会对一些食品产业、一些地方有代表性的产业造成很大冲击,对于这点您是怎么考虑的?
吴:没错,有的时候打击是致命性的,比如金华火腿就是这样。我们的目的是为更多的造假者敲响警钟。今年全国“两会”时,我们也在多方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代表们的意见是大力支持我们。现在金华火腿确实是代价惨重,但我们不妨作一假设,当金华只有一家企业用敌敌畏的时候,它会倒掉吗?这个问题早一点报道出来,早一点让公众知道,代价更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跑到主产区做的原因。
(大众科技报 记者 王富亮 收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