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记者必读>列表

采访后的写作中如何打磨细节

采访后的写作中如何打磨细节
 
       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高强度的智力交锋与交流,要弥补在这一过程中的信息衰减,后期的写作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打磨。

  利用好采访素材

采访时的速记至少在同时完成两个至关重要的采编环节——选择实事与复述实事。因时间关系,
记者在速记时只会记下自以为重要而且将要写进文稿的内容;为节省时间,记者必须使用简略概括的书面语,而概括和转化为书面语的过程必将掺杂进大量的记者主观与理解。

新闻写作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两次改写:被采访对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复述事实,记者再对这个复述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复述。

 全神贯注、穷追不舍、斗智斗勇式的细节式采访,会使被采访对象的复述更接近真实;采访完毕,反复倾听整理采访录音,一字一句将录音变成文字再现被采访对象的复述,容易分析判断出被采访对象复述的事实中的虚实。

 在静态的录音整理上进行记者的复述,要比在采访中速记从容许多。记者复述除了甄别、选择实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分清哪是实事,哪是被采访对象的主观判断,并将两者剥离。实事部分的处理方式是:将口语变为书面语,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话题体变成故事体;主观判断部分的处理方式:大部分删除,留下精彩个性表明立场的话语,以直接引语形式,放到相关事实后面。

  利用好二手资料

后见报的新闻作品失去了时效性,却具有了站在前人肩膀上写作的条件。谁都不可能只用一手资料写作,二手资料不仅可以交叉验证一手资料的真伪,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后来的新闻作品比前作扎实厚重、丰满完善。

对二手资料的处理更要分清楚,哪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类的实事;哪是意见和实事交混的结果与原因;哪是意见、立场与表态。同是主观部分,还要分清楚,哪是被采访对象的主观,哪是作者的主观。将事实从主观中分离出来,一则可以保证二手资料的准确性,二则也不掠原作者之美。

面对纷繁庞杂的二手资料,可以事件为线索整理出编年;以人物为线索整理出简历;以企业为线索整理出简介;以发言为线索整理出“他说”。经过这样整理出的二手资料已经被重新拆分整合,条理清晰完整。这个过程是将前作的大厦推倒,捡起其中有用的砖块重新按照一定的规则码好,然后,再为新作的构架添砖加瓦。

引用主观的二手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最常见的格式为:某某于某月某日对某报记者说:“……”,注明出处一是为了尊重原作者的劳动,二能使文章显得庄重正式,有负责感。

  四个层次的修改

面对自己的初稿,记者要拿出改写二手资料的勇气对自己的文字下手。

第一遍修改为结构调整。确认小标题、段落前后秩序没问题后,注意力要放在自然段落间的先后秩序、语句顺序的调整。文理混乱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逻辑问题,从而产生混乱。

文理一般要坚持时间和因果两个顺序,无论是时间顺序还是因果顺序,不仅记者心中要有数,更要让读者看得明白。只有让读者读着有数,才不会感到混乱。

第二遍修改为删除与添加。用最少的篇幅传达最多的信息为新闻作品重要守则之一。所以,和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段落要毫不可惜地删除,三句能并成两句说的,一定要合并,能用5个字说清楚的事情,不要6个字说。每个字都是这篇文章的阅读成本,字数越少,阅读成本越低,被阅读的次数就会越高。

添加是指写作素材边角材料的附着式添加,有些材料不够独立成句成段的分量,可浓缩为词语和短句融入正文。

第三遍修改为字词句的润色。删除形容词、多用名词与动词、用虚词统领文章节奏、被动句变为主动句、长句分割为短句,主谓宾均衡避免大头小尾如此等等,记者行文的时候当然会牢记于胸,但行文时由于要用大量时间考虑实事选择、结构呼应等诸多问题,字词句的毛病在所难免,最后定稿时的推敲必不可少。

谁也不会比谁的文字能力强多少,文字质量要靠拆细的反复修改和锻造。

作者要想像编辑那样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将文章放上一两天,让文章冷下来,让自己冷下来。只有脱离了写作时的激情与投入,作者才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文章进行编辑式冷静修改。

这次修改主要解决立场与观点问题。首先要删除的是溢美和咒骂之语。行文中的作者容易受情绪左右,难免过激言论,这些激烈的文字是文章的硬伤。过火的指责挖苦讽刺和吹捧赞美歌颂一样会让读者怀疑文章的可信性。失去了读者的信任,文章也就失去了力量。

                    责任编辑:关注民生网

推荐阅读
图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