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文化>列表

破茧成蝶天地新——赣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纪实

 今年4月底,从安徽传来喜讯:在此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赣州市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因为改革,赣州文化事业百舸争流。涌现出一批如《山歌情》、《快乐标兵》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的文化精品;投资超亿元的赣州华亿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纷纷致力于“数字赣州”网络建设;市级新闻媒体改革纵深推进,影响力、竞争力日益提升;公共文化建设全面覆盖,高度共享。

  赣州这块培育、滋养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的沃土,如今继续奏响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文化改革强音。

  整体谋划千帆竞发

  文化发展如何突围?赣州市按照“事业与产业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国有与民营并重、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的总体思路,围绕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了《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赣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赣州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融入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在新闻媒体、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单位和部分县(市、区)等四个层面进行试点,以文化企业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主攻重点。

  为保障改革顺利推进,赣州市同时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印刷、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如赣州华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余元,致力于“数字赣州”网络建设,其研发的两个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网络文化科技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鉴定;2010年8月,赣州印刷产业基地开工建设,首批入园的8家企业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达8亿元,整个基地建设态势良好,被授予省级印刷产业基地。

  资源重组活力四射

  2009年10月28日晚,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唱响了国家大剧院戏剧厅,赢得首都观众的一致认同和好评。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在原赣南采茶剧团、赣南歌舞剧团和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与市文化演出服务公司合署办公,实现了艺术、创作、生产、演出与营销一体化。2007年以来,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完成演出700余场次,演出创收达600万元,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

  针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赣州市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源整合、职工安置、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步骤,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改制,把一批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有效激发了内部活力。

  不仅如此,赣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对市、县(市、区)两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归并,组建了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建立了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和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对文化市场进行统一执法。同时,赣州市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将行政审批项目的承诺办理期限缩减50%,行政审核项目的承诺办理期限缩减30%。创新体制机制直接助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高效推进。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94.36亿元,增加值30.59亿元,同比增长26.4%。

  公共文化高度共享

  华灯初放的夜晚,你可以和朋友到赣州休闲娱乐城一展歌喉,还可以带上远亲去赣州城展馆感受赣州的历史变迁。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赣州市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影城建设,目前全市有10余家影城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该市全面开放市属、驻市大专院校体育场馆;建设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和1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821个农家书屋、20个乡镇文体健身中心,为100个村组安装农民体育健身设施。这一切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近年来,赣州市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多途径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62.7%的村;组织创作生产了《山歌情》、《快乐标兵》、《赣南之恋》、《远山》、《红小鬼》、《粤赣湘边纵队》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彰显赣州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国家水准的文化精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办法,举办“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给全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记者蔡超然)

图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