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库”变“茂粮于田”
——沈阳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纪实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2010年,面对年初低温、寡照、高湿、大风,夏季外洪、内涝、病害并发,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这样极为罕见的灾情,辽宁省沈阳市不只实现了稳产,还夺得了丰收,创造连续7年粮食产量超300万吨的纪录。这与沈阳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分不开的。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提升沈阳市粮食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藏粮于库”变为“茂粮于田”。
沈阳市副市长王翔坤说,“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财政资金5.1亿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82.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6.51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3.86万亩,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了在灾害年份稳产、丰收年份高产。
“茂粮于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强基固本
5月16日,辽中县六间房镇裴家乡村一片忙碌,村民李亚飞正领着一群人在地里插秧,她家的地是今年才旱改水的。她告诉记者:“我家这片地是35亩,原来是旱地,去年涝了每亩只打了200多斤,政府开发帮我们新修了渠道、提水站等设施,今年可以改种水稻了,能够做到旱涝保收,一亩地能收成1200斤以上,好的话能达1600斤。”
裴家乡村的陈翠林原本就种水稻,他向记者讲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他带来的好处:“原来水渠容易被水冲瘫,节水衬砌改造后牢固了,也不用雇人拔草清淤了,抽水也省事。”六间房镇许家村的农田放水管理员说过去一到农忙季节,还要雇上六七个人帮他放水,现在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放水就可以了。许家村党支部书记于会库向记者介绍:“我们村是综合开发项目的最大受益者,全村5500亩水田全部改造,新修了6个泵站、5座桥、100多个涵洞、渠道衬砌3000米长,与过去比省水、省电、省工、省时,粮食还高产。”
辽中县是粮食主产省辽宁省33个粮食主产县之一,是国家首批省10个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2009年开始建设六间房镇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今年又将进行朱家房镇2011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到时将形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这么大规模的集中连片开发,全省仅此一家。
已建成的项目区达到了“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建设标准,旱能灌涝能排,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万公斤,节水300万立方米,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每年可增加效益59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40元。2010年在内涝成灾的情况下,项目区获得了好收成,比项目区外增产40%。
康平县2010年在海州乡纪家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1.2万亩,新打机电井185眼、修建渠系建筑物18座、修机耕路47公里,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项目区农户的种植技术。项目实施后,将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06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403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200元。高标准农田的示范作用将影响项目区周围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农田生产水平提高。
着眼加强粮食生产,沈阳市今年将抓好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抓好6个千亩“吨粮田”,建设6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改造30万亩中低产田,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