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科技创新>列表

一粒柏籽一年“育”出500个百万农民富翁

        一个偏远的村落,靠传统工艺加工的柏籽仁中药材竟然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90%以上,并且远销到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凭这一项,这个村创造了一年纯收入突破一亿元的奇迹。汶上县苑庄镇小秦村——


一粒柏籽一年“育”出500个百万农民富翁
 张祥寅 何西荣


         一粒粒柏籽、苡米、芡实等种籽,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变成籽仁,正是这种特殊的加工工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传统工艺下的柏籽加工,不仅成为山东省汶上县苑庄镇小秦村的一项主导产业,而且培育出500多个百万农民富翁,年纯收入突破一亿元。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千人村庄。
         柏籽加工历史悠久
         柏籽加工工艺是我国极为稀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它起源于明朝永乐二年。据 《汶上县志》记载,汶上县苑庄镇中药材加工于明朝永乐年间起步。是由刘氏六兄弟从山西洪桐县传入汶上苑庄镇的小秦村的。由于当时生活窘迫,六兄弟即在四乡林中采集带皮的柏籽,加工成柏籽仁后售给济宁、济南、泰安等各药行,由此相传20代。
          据 《中医药志》介绍:“小秦村柏籽加工为国内首创,以洁净度高、破碎率低而著称,已成为中药材行业的上等精品。”后来,由于柏籽的不断减少,小秦村的药材加工手艺人由单一的柏籽仁加工,发展为枣仁、杏仁、桃仁、苡米、芡实等多种籽实类加工。由于这项技艺是刘氏独创,国内少见,再加之小秦村柏籽加工技艺精湛,故被称之为 “中国药材加工第一村”,该项加工工艺也被誉为 “中华一绝”。
加工工艺堪称一绝
          在汶上县苑庄镇小秦村吕延文家中,笔者看到被传的神乎其神的柏籽加工机。加工机为铁制,上下分为三层,每层筛子像传送带,柏籽倒入一个漏斗后,经过去皮、一遍一遍过筛,最后看到油光洁净的柏籽仁。
“就这么简单?”与我们一同前往的苑庄镇党委副书记白建习听到我们的疑问说道:“你们外行看的是热闹,其实该技艺为纯手工加工,有着独特的生产加工环节,极不易掌握。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柏籽仁需求量的增长,为提高产量,加工业户对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传统的七户筛改为电筛;将原来的手摇风车改为电动风车。但其加工工序和流程仍然未脱离传统手工加工的根基,一些重要工序仍靠原始的手工来完成。
          村民吕延文介绍说:从采集到产品出售,可分为七个阶段、二十余道工序。整个加工过程,特别在 “收”、“筛”、“簸”、“破碎”等工序上,要完全靠手感和眼观来把握。最早的破碎工具为小石磨。小石磨厚度为5-8公分,直径为30-45公分。破碎时,石磨的上下两层之间既不能间隙太大,也不能间隙太小,太小容易把柏籽磨成面,太大则磨不破皮,富有经验的手艺人便根据柏籽仁的大小,合理调整间隙,调整间隙时,在磨鵟的顶部垫上铜钱。每磨一遍减少铜钱一枚。经过五至七次的破碎、风扬﹑筛选,最终将大小不一的柏籽和柏籽仁依次选出。这项技术极难掌握,纯度和无破碎率均达到98%以上,破碎的次数越多,仁籽的破碎率就越低,产量也就越高。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不亲自指点,就是个人学再长的时间,也掌握不了其中的奥妙。
         加工工艺尚需传承
         在封建社会,受 “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影响,再加上该工艺是本族人养家糊口之业,只是在本姓及亲属间流传,实行封闭式作业,对外非常保守,致使该项加工工艺发展缓慢,一直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生产,产量非常低。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药市场的逐步扩大,苑庄镇的药材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籽实类中药材加工工艺被济宁市确定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后,苑庄镇党委政府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千方百计地把这一频临灭绝的产业传承下去,将其打造成造福一方百姓的一项支柱产业。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县镇领导深入到小秦村刘氏、李氏家族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克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发扬光大这一祖传基业,采取以招收打工人员带徒弟的办法,使周围的群众很快掌握了药材加工技艺,产业逐步得到了扩展。前小秦村民李永福家庭贫困,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吕延文将其收为徒弟,免费传授中药材加工技艺。目前,李永福在吕延文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加工作坊,年加工中药材20多吨,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以上。
        为帮助加工户对加工工艺进行更新,镇政府又主动协调信用社每年为该产业提供一千余万元的贷款,加工技艺由原来的纯手工变为现在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并由加工单一的柏籽发展为枣仁、杏仁、桃仁、苡米、芡实等多种籽实类加工,使中药材加工这一产业引入到快车道,产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苑庄镇还成立了 “中药材联合会”,并在小秦村建立了 “中药材加工协会”,逐步由分散经营过渡到集团化经营的运作模式。目前,中药材加工户已由原来的几十户发展到现在的500余户,由一个自然村发展到周围十多个村庄,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年籽实类中药材加工量达8万多吨,仅小秦一个村的药材加工量就达6万多吨,其中柏籽仁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90%以上,产品已占领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中药材市场,并且远销到东南亚及欧洲地区,培育出了500余户农民富翁。